鏡頭感,是人像攝影中應用率比較高的詞匯。鏡頭感,通俗地講就是指拍攝時面對鏡頭的感覺。
理論上講,拍照是攝影師和模特兩個人之間的事情;鏡頭感也是如此,不但是攝影模特要有鏡頭感,攝影師也應該有鏡頭感。
不過,在大眾印象中,人們通常會把「鏡頭感」用在模特身上。那麼,如果是給中老年女性拍照,如何培養攝影模特的「鏡頭感」呢?
▲示例圖1▲
1、看鏡頭要協調好表情和動作
如果我問您,人像攝影師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?
可能大部分人都會回答「看這里,笑一下」吧?
攝影師跟模特說「看這里」,其實就是在引導攝影模特看向鏡頭呢!
讓攝影模特「看鏡頭」,應該是人像攝影中應用率最高的姿態了吧?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的表情和動作,模特眼睛看著鏡頭的時候,手肯定也不能閑著;而且,很多時候,模特的手和眼之間要「打配合」——讓表情和動作協調一致。
▲示例圖2▲
「看鏡頭」的這個姿態,最忌諱的就是表情不好了。因為模特是直面鏡頭的,如果表情不好,讀者就會很直觀地看到,這張照片很有可能就會被毀掉。
作為攝影模特自己,其實擺姿勢和做表情自己也是有感覺的——如果你的眼珠特別用力,那麼這個表情拍出來的效果……多半都不會很好。
比如說,示例圖1的這位阿姨,用手指勾住傘柄,把雨傘頭朝下拿著。阿姨,面對鏡頭的這個姿態,仿佛在跟讀者說:你看我這個動作美嗎?
再比如說,示例圖2的這位姐姐,在看鏡頭的同時,刻意的低頭、收緊下頜。拍照的時候微微低頭,確實可以顯得臉型看上去比較小;但是,如果微微低頭的同時再刻意地看鏡頭,就會導致模特的眼睛往上翻……眼珠一使勁兒,表情就不好看了。
除此之外,示例圖2還有截取位置的問題……直接從模特的手腕處截取,有「斷肢」的感覺。
▲示例圖3▲
2、不看鏡頭要把意圖表達清楚
無論拍攝什麼題材,善于利用透視關系很重要。就人像攝影而言,應用率最高的透視關系就是「近大遠小」。
通俗一些講,如果是拍正面,模特抬頭會顯得下頜看上去比較寬;模特低頭只會顯得下頜比較窄。相應的,模特抬頭看鏡頭,眼珠不會很用力,但如果模特低頭還要看鏡頭,很有可能就會拍成「翻白眼」的效果了……
所以,拍模特正臉的時候,如果模特是稍微低頭的,模特最好不要刻意去「看鏡頭」。
比如說示例圖3的這位阿姨,攝影師拍攝的是這位阿姨正在細嗅花香——鮮花比鼻子的位置低,阿姨在聞香的時候自然是會微微低頭的。而且「細嗅花香」的這個神態,多半都不會看鏡頭,而是會條件反射地閉起雙目。
▲示例圖4▲
拍照的時候模特不看鏡頭,不是毛病。只要模特的表情和動作搭配在一起,能讓讀者看明白模特是在干嘛就行——尤其是模特的表情。只要不是在「不露臉」的那種,攝影師都應該著重刻畫出模特的表情。
示例圖4,這位模特的髮型很酷,遮住了半邊臉(看不出來年齡)。但同時,也遮住了她的表情;同時,照片里看不出來模特手部有什麼動作……表情不詳,動作幾乎沒有,讀者就看不明白模特是在做什麼。
拍人像,可以「欲說還休」,表達得稍微含蓄一點;但是不能「一頭霧水」,讓讀者猜不出來。
▲示例圖5▲
3、小心用力過猛
拍人像,模特不知道怎麼擺動作,攝影師頭疼;模特動作幅度太大,攝影師更頭疼。
欲速則不達!如果模特的表現欲望強烈,往往會表現得比較夸張。這個時候攝影師要把模特的「表現欲」壓一壓。
作為模特自己,雖然不能第一時間看到拍攝效果,但是,自己的身體自己肯定是有感覺的。動作幅度不大,身體很有可能就比較「擰巴」……當攝影模特自己感覺身體很「擰巴」的時候,就要問問攝影師,要不要調整一下擺拍的動作了。
▲示例圖6▲
示例圖5中的這位模特笑得很燦爛。看這個表情和動作就能猜到,這是在油菜花田里玩嗨了。其實模式玩嗨了也不是什麼壞事,最起碼進入到拍攝狀態中了。但是吧,玩嗨了很容易「用力過猛」……攝影師抓拍到的表情和動作可能就不那麼好看了。比如說,示例圖5的這個……對著鏡頭大笑的表情。
示例圖6的這位模特,穿著旗袍站在復古風格的推拉門前。胸挨著左邊的門框,胯扭向右邊的門框……說實話,這個姿勢挺擰巴的,作為模特扭成這樣,估計也不舒服吧?
另外,順著模特的眼神,找不到與之呼應的相關物體。模特是在看什麼呢?讀者不知道哇!讀者就能看出來模特的眼睛挺用力的,眼白比眼黑露得還多呢!
▲示例圖7▲
4、不拍照的時候要多照鏡子
粉絲「大葉與米樂」問我,別人都說他「不上相」,如何破解?
我回復他:對著鏡子練表情。
拍照的姿勢是跟著表情走的。表情練出來了,動作也會隨之跟上去。
在不拍照的時候,多照照鏡子——小鏡子練習表情,大鏡子練習動作。
有條件的話,也可以像示例圖7中的阿姨,用自拍桿或者手機,體驗一下「近大遠小」的透視關系,對于拍攝角度以及擺拍表情的影響。